跳到主要內容區

 

通識教育目標與願景(110年)

一、通識教育中心沿革

110.9.8

 

民國73年8月,本校設立共同學科,隸屬於教務處,各學系之大專校院共同必修科目「大學國文」、「大學英文」、「國父思想」、「中國通史」、「中國現代史」、「體育」等課程,均由共同學科教師負責。民國83年8月新版《大學法》實施後,本校成立「通識教育中心」,比照學院層級,積極推行通識教育。93年6月,本校為求轉型,將原「通識教育中心」改制為「社會科學暨體育學院」下轄之二級教學單位,原轄之軍訓室獨立,共同學科裁併。94年,考量「通識教育」對大學生人格養成及全人培育的重要性,再次修正組織架構,成為執掌本校通識教育及相關業務規劃、協調與執行的一級行政單位。

 

 

二、組織規模

 

113年,中心現設有主任、自然科學組組長,及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組長各1人。另有行政助教1人、行政組員1人,以及專案行政組員1人。每學期校內支援開課教師約有90人次,校外兼任教師21人,總規劃課數共計有119門課。 82學年起歷任主管名單:董家安、卓播英、陳政雄、盧胡彬、李奇英、林建弘、陳金燕、連怡斌、陳一凡、林哲鵬、黃聖慧、丘慧瑩、李靜芳(現任)。

 

 

三、教育目標與願景

 

本中心以「培養學生廣博而宏觀的知識基礎,以及追尋生命意義的智慧」為教育目標。本中心依據校級中長程發展計畫,逐年調整轉型,訂定「文化素養」、「科學素養」、「躬身力行」、「獨創思維」、「公民素養」與「地球村胸懷」6項通識基本素養,拓展為「文化省思」、「科學探索」、「積極實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社會參與」、「倫理情操」、「在地關懷」、及「全球關懷」10項核心能力。
自110學年度起,以「培養公民意識、強化自我實現、孕育藝文素養、深化生活應用、促進職涯發展」為課程發展目標,進行通識課程架構與內容的改革。目前課程包含:語文教育、核心通識及通識護照三大主軸。以下分項說明:
(一)語文教育:
大一國文含國文4學分及精進中文2學分。精進中文共有專業中文、文化、語文、閱讀寫作、國學經典及文學等課群。
大一英文含英文4學分及精進英外文2學分。英文採分級教學,開設「初級、中級、高級」三級別之課程。精進英外文分為專業英文、學術英文、進階英文、文學與文化及第二外語等課群。
(二)核心通識:
本校自98學年度開始實施核心通識教育課程,劃分為「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領域。其後因應增設跨領域課程及統合、實作、實驗性質課程,105學年度調整為博雅一、博雅二、博雅三選修課程。110學年度起,進行課程大幅度的改革,以強,共同必修通識課程及選修課程簡述如下:
1、通識必修課程:(1)配合104年教學卓越計畫,開設「生命探索發展與實踐」(2學分)三合一課程;結合生命教育、生涯發展、服務學習之內涵。學生期望培養學生覺察自我生命、探索生涯發展,以及關懷社會的能力(2)110年因應數位科技之快速變遷,開設「人工智慧及其應用 」(2學分)課程,結合初階的程式設計與人工智慧原理及應用,使各領域學生皆透過體驗學習,將基礎資訊素養結合系所專業,激發職涯潛能與跨域的應用。
2、素養通識與跨學院通識課程:素養通識分為「文化美學與文明」、「生活藝能及應用」兩大領域,旨在落實文化涵養、美學感知、生活應用之目的。跨學院通識由本校七個學院規劃各院特色通識課程,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拓展知識廣度。

 

四、近年創新亮點與展望

 

本中心(109~110學年)推動通識教育重要改革項目如下:
(一) 109~110學年持續配合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與 開設具微學分特色的「多元學習」課程。
(二) 為強化110學年開始的生命探索發展與實踐與人工智慧及其應用兩門必修課程的教師素養與教學品質,在陳明飛校長的支持與鼓勵下,舉辦「正念認知療癒」(MBCT)八週課程(7月8日至9月2日)。由本中心李靜芳主任擔任課程主持人,邀請暨南國際大學姜義勝老師與石世明心理師共同授課。
另外,由教務處及通識教育中心共同舉辦兩個梯次的「人工智慧及其應用」課程種子教師及教學助理培訓營(110年8月30日至9月2日及9月6日至9月9日)。課程由陳明飛校長及教務長等師長同仁擔任主講。
(六)承陳明飛校長指示,由本中心李靜芳主任規劃王金平活動中心之教學空間,其中3樓舒活教室擬建置為「生命探索發展與實踐」及「多元學習」等課程教學空間;5樓及6樓擬建置為「微電影創作與剪輯」、「Yutube與新聞創作」、「攝影與生活」等課程教學空間,皆預計110學年啟用。
通識教育中心未來仍持續致力於推動生命教育、資訊教育、素養教育、優化語文教育,落實核心通識特色課程、鼓勵跨域學習之新創性、時代性與應用性的課程發展方向。期望透過開放的資源、多元的學習環境,促進本校學生之自我實踐與反思,達到公民與文化素養的優質培育。
瀏覽數: